一百多年來,由於親近的地緣關係與複雜的歷史因緣,在空間與時間的經緯交錯下,臺灣和日本始終維繫著深厚的羈絆。從殖民治理的角度來看,日本曾經在某一段時間軸線上以高壓威權的方式對臺灣造成傷害;而除了政治體制的管控,亦有著政治菁英和知識分子在時代浪潮上的思想拉鋸與迎對、抵抗或接受。但除此之外,鑲嵌在普羅大眾生活常軌中的常民文化元素,例如語言、風俗、食衣住行、流行娛樂……的交互影響,經過歲月的淘洗和孺染,如何一點一滴成為許多人生命記憶和成長經驗的一部分,則可能是我們今日思考、看待臺灣和日本的交流互動更為基本的立足點。繼「看看」、「想想」之後,本區以「戀戀」為主題,嘗試從感性與溫情的角度切入,聚焦於「臺、日的生活交融與情感匯流」,剖析臺灣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如何深入雙方社會的肌理,又如何以充滿溫度的方式銘刻於生活場域。通過文學書寫、影音媒材、行旅踏察和在地的觀察記錄,請觀眾與我們一同探看在跌宕起伏的時代浪潮中,兩地人民所開鑿的這條情感之河,沿途旖旎的風光景緻。
-
-
直到今日,在我們的日常周遭,小至專有名詞的使用、大至空間秩序的安排,有許多臺灣人習而不察的生活習慣,是源自於日治時期外來文化的澆灌,例如:烹調時用以提味的味素、小時候最喜歡的森永牛奶糖,或是對「野球」的瘋迷熱衷、閒暇時打麻雀(麻將)、聽唱片等娛樂,還有充塞著異國情調的咖啡、洋食等等。與此同時,酒樓裡的臺灣菜、喫茶店的「臺灣茶」,同樣也俘虜了日本人的味蕾。及至戰後,則有動漫、cosplay、服飾、影視表演、流行歌曲等文化元素相互傳播。為了呈現臺日在生活層面的交流,本單元分為「日常的風景,生活的底蘊」和「流行時尚、聲光影像的記憶」兩部分,前者是素樸的日常風景,後者則是炫目耀眼的流行文化秀,循此,我們將會發現,文化的交會與影響,是如何在不經意間深植群體內在,成為生活本然的樣態。
- •森永牛奶糖廣告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 •電影宣傳單:男子漢 どぷろくの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
日常的風景,生活的底蘊
1895 年,日本人來到臺灣,開啟了此後50 年的殖民統治,也帶來了嶄新的社會思潮與文化氛圍。在政治局面的轉變、思想意識的啟蒙之外,對臺灣人影響最大的,還有因著現代化的都市轉型、星期制出現、交通工具的升級, 讓臺灣民眾得以接觸外界嶄新事物, 包括食衣住行慣習的轉變、現代時間觀念的建立、作息節奏的調整,以及建築地景、休閒娛樂、大眾文化的翻新。透過當時知識青年的日記、報紙、新興媒體(例如廣告),我們可以嘗試追索拼湊出這幅常民浮世繪的輪廓, 並重新檢視,今日有多少已然「在地化」的日本文化遺痕圍繞在我們週遭, 迭經時代的變遷,默默吞吐著其與臺灣相遇的故事。
-
流行時尚、聲光影像的記憶
1990 年代初期,《東京電梯女郎》打開日本偶像劇在臺灣的市場;十多年後,改編自日本漫畫的臺灣版《流星花園》「反攻」日本,在當地掀起學中文的熱潮。而早在1970 年代,臺灣的歐陽菲菲、鄧麗君便前往日本發展;再往前追溯,臺灣廣為流行的〈黃昏的故鄉〉是由日文歌曲〈赤い夕陽の故郷〉改編,〈孤女的願望〉的前身是〈花笠道中〉。流行文化不僅及於成人,更伴隨孩子們成長,例如:乘著時光機的「機器貓小叮噹」(多啦A 夢)、或是超人氣萌星Hello Kitty。
在這個充塞著流行時尚符號、聲光影像記憶的天地,藉由流行文化元素交會的複雜性與多樣性之呈現,恰恰說明了臺日之間互動的頻繁與密切。
- •《美空雲雀原信夫來台紀念演奏會》專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
-
-
當世界進入「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時代,不但縮短了國際之間的距離,也讓旅行成為一種時尚。在游牧式的快速移動過程中,充滿陌生感的異國地貌、氣候溫度的變化、途中隨機相遇的人事物,在在都衝擊著旅人的視野,並對內在世界的感知與平衡形成挑戰,進而意識到自我與他者的差異。早在日治時期,便有前來臺灣旅遊的日本人──皇室成員、學者官僚、知識分子,絡繹不絕;而臺灣人前往日本旅遊在近年更蔚為風潮。透過「旅行」這樣既近且遠的身歷其境,臺、日建立了什麼樣的交誼與互動?在「一步一腳印,探訪彼此的土地」單元,隨著作家、文史工作者、文化觀察者的文字屐痕,我們行走在臺灣和日本之間,觀照自然景緻與人文風土,閱讀文學、思想與城市美學的結晶。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走讀美麗島的聲音與容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自統領臺灣開始,就有不同身分的日本旅人,帶著各自的期盼與想像,以不同的規格與勢力、規劃不同的路線,相繼抵達臺灣。日治時期的皇室成員、學者官僚來臺旅遊,若不是帶著獵取異國情調的眼光,便可能懷著殖民地治理的行銷與宣傳目的。而戰後出生的年輕世代,則多半藉由對臺灣的走訪探尋,拼湊日本過去的歷史面貌,找尋往日的國族遺痕。無論立基於何種心態,日本人的臺灣Long Stay書寫,不僅能讓臺灣人從另類角度窺見「看不見」的自我;其所留下的足跡,也往往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經由故鄉與他鄉的相互參照,雙方對亞洲、乃至世界,都因而形構更多的認識和更深的理解。
-
踏查東瀛人文與自然風情
日治時期是臺灣人「制度化旅行」的開始,受到日本旅遊文化的影響,前往「日本內地」旅遊,成為特殊的異文化體驗。由於旅遊組織的出現和旅遊活動的普及,旅行已不再是「個人探險」,而是休閒活動的一部分。
賞櫻、賞楓、賞雪,戰後臺灣人遊歷日本,始於1979年開放國人出國觀光。隨著交通的便利,近年赴日旅遊人次每年均超過百萬以上。除了地緣條件之外,或許也含藏著臺灣人視日本為「近親」的潛在心理。
旅行,可以是吃吃喝喝的走馬看花,也可以是細緻深邃的觀察品味;接下來即以「踏查東瀛」為主題,引領觀眾暢遊作家筆下的日本,體察旅人之心、文學之眼,鋪陳出一幅怎樣的東洋風情畫。
- •金閣寺 陳柏淳提供
-
-
-
當前的臺灣和日本在政治上雖無實質的邦交關係,但是彼此懷有強烈的親近與信賴感,則是不爭的事實。此種情感的匯流,既有歷史因緣為後盾,亦奠基於文化、價值觀與生活經驗的浸潤,因而充滿素樸簡單的民間色彩。在「一種名之為思慕微微的情誼」單元,將以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方式,展現深受日本流行時尚吸引的「哈日族」、對日本民族性有深刻理解的「知日派」、日治時期在臺出生成長的「灣生」、感謝臺灣捐款救助311 震災的日本人,如何訴說臺日之間的親善、孺慕與相互理解。這些作者,懷著不同的情感與記憶,將伏流於心中的深情蘊藉和鄉愁眷念化為文字, 由此揭示「國民外交」所建立的友好關係,就如同一只繽紛複麗的萬花筒,折射出臺人與日人豐富立體的情感樣貌。
-
從「哈日病」到「知日派」
1996年,漫畫家阿杏在她的四格漫畫作品〈早安日本〉中首次提出「哈日病」一詞,此後,「哈日」這個語彙便廣為流行,用來形容在生活、娛樂、思想各方面崇拜、嚮往甚至複製日本文化的現象。當然,臺灣對日本這般「情有獨鍾」,並非始自1990年代,而可能早在日治時期便已埋下伏筆。隨著社會局勢的演變,臺灣人在欣羨、憧憬日本文化之餘,亦多所致力於分析、理解日本特有的文化傳統與政經現況,以此做為自我觀照與反思的量尺,從而出現了「了解日本」、「認知日本」的「知日派」。在這裡,以臺灣人的「哈日」與「知日」為思考脈絡,邀請讀者一同審視,對於日本,我們「哈」什麼、又「知」什麼?
「思臺」與「親臺」的想望•田澤文化有限公司提供富永勝:「臺灣是我永遠無法忘懷、就連作夢時都會浮現的地方。」
竹中信子:「蘇澳是照顧了我們家三代的地方,因此我打從心底對這片土地有說不完的感謝。」──田中實加,《灣生回家》
1895-1946年間出生於臺灣的日本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灣生;隨著二戰的結束,他們返回日本,原生成長的臺灣,化身為心中永恆的懸念與鄉愁。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遭遇地震、海嘯侵襲,在這場浩劫中,臺灣人對日本所表現的深切關懷與實際援助,讓日本人強烈感受到「鄰近友人」的情義。從灣生世代到311震災世代,許多日本人在歷史巨輪的帶動下,與臺灣的命運產生深淺程度不一的連結。書寫,承載了他們對臺灣的相思之情,也映現了他們為「認識臺灣」所做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