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以及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交界處,有兩個神秘的島國,北方是四季分明而以富士山為第一高峰的日本,南方是氣候溫暖而以玉山為最高峰的臺灣,兩國隔著「東支那海」而遙遙相望。雙方的人民在文字未及記錄的時期,就有過各種形式的交流,不過若是史冊可稽者,迄今則有四百餘年。在這期間的兩國人民透過文字形塑彼此,各個時期的人們留下了不同形式與內容的紀錄,日本人對於臺灣的漢人與原住民,臺灣人對於日本來臺的官員與平民,都有過各種不同的描述。異民族的紀錄就如同鏡中的影像,臺日雙方都可透過對方的書寫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特質所在,並各自形成不同的想像,然而這紀錄也可能如同鏡像般被扭曲、誤現。本區展品包括文學家所創作的詩歌與小說,也有船長、政治家、人類學家等所寫下的散文作品,有真實也有虛構,有讚揚也有諷刺,有愛戀也有感傷,面向十分多元,內容更是多采多姿。
-
- 蕃人展望照 臺史博提供
-
日本人與臺灣之間的接觸可以上溯至荷西統治時期之前,譬如1593年豐臣秀吉就曾經派遣使者前來臺灣招撫原住民,不過只留下了著名的〈豊太閤の高山国勧降状〉,未見對於臺灣住民之描述與記錄。在清領時期,不僅有北海道船長漂流到臺灣東部,留下了圖文並茂的紀錄,牡丹社事件前後也有軍官以及隨軍記者等所創作之相關文本。當然,進入日治時期之後,各級官員來臺任職,各行各業的一般平民也來臺謀生,更有許多人短暫前來這個帝國新領土觀光遊歷,與臺灣人形象有關的日人作品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不同時期的日本人對於臺灣人形象之描述,無論在聚焦、視角、內容與評價等各方面,各有不同。以下主要展示各時期日本人對臺灣原住民、漢人的書寫。
南島風情•泰雅搗栗照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本單元展品分別來自船長、官員、軍醫、漢學家以及人類學家,體裁包括散文與古典詩,刻畫出臺灣原住民樸質、勇武、頑強等不同的形象。本單元創作年代最早的是《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描述1803年由北海道函館出航的商船「順吉丸」,因暴風雨而意外漂流到臺灣東岸的チョプラン島(今花蓮秀姑巒溪口一帶),船長文助在當地生活了四年之後,才再踏上返鄉之途,秦貞廉將文助口述的異地見聞整理出來,並且附上精美的圖像。其他展品同樣也針對原住民的飲食、衣著、歌謠、習俗等各個不同的面向進行描述,足以使吾人了解當時日本人對於臺灣原住民的認識,以及原住民本身豐富多彩的生活樣貌。
-
「奇特的本島人」?
臺灣的漢人在日治時期的文獻當中被稱為「土人」或「本島人」,講的語言主要是臺語以及客語,當然其中也有不少是漢化已深的平埔族人。雖然雙方因同屬漢字文化圈,日本人可以透過筆談與臺灣漢人溝通,然而雙方風俗畢竟大不相同,往往讓日本人感到十分新奇,《臺灣日日新報》上關於臺人風俗之報導就曾多次冠以「奇特なる本島人」(奇特的本島人)之標題。渡海來臺的漢詩人將臺民風俗化為吟詠之主題,亦有其他文人對於臺灣婦女不喜歡泡澡覺得十分特別而撰文深入分析,小說家在故事情節當中更是形塑各式各樣的臺民角色。各文本描述之主題還包括臺灣漢人社會男女之間以禮相待的風俗、與日本人不同的生活習慣等。
- 平地原住民的生活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 吾愛台灣 立石鐵臣 提供
-
引揚返鄉,餘音裊裊
雖然大多數的在臺日籍居民在戰後陸續「引揚」返回日本,不過,曾經有過臺灣生活經驗的部分日本作家,仍然憑著自己的記憶以及對於臺灣人民與土地的感情,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本單元的展品當中,日影丈吉〈消失的房子〉、大鹿卓〈野蠻人〉、坂口䙥子〈番婦羅婆的故事〉為短篇小說,湖島克弘《杜聰明與阿片試食官》為長篇小說,另外芹田騎郎《由加利樹林裡》則屬繪本創作。日本作家在終戰之前有時候受限於當時軍國體制對於言論的箝制而無法暢所欲言,終戰之後則進入民主憲政體制,不僅可以反思先前對於臺灣的統治情況,亦能以更多不同面向描述或評價臺灣的原住民與漢人。
-
-
臺灣原住民在早期應與日本的商人或漁民就有過接觸,荷蘭統治時期亦曾發生日本商人挾持荷蘭總督的「濱田彌兵衛事件」,不過要到日治時期才有比較多的日人形象相關紀錄可供探討。日治時期臺灣民間有童謠云:「人插花,伊插草。人抱嬰,伊抱狗。人用行,伊用走。人坐轎,伊坐糞斗。人睏紅眠床,伊睏屎壆仔口。」描寫日本人與臺灣人相異的生活習慣,並且帶有嘲弄之意。在臺的日本「內地人」總人口,到日治末期曾達四十多萬人,臺人對於日人有著愛恨交織的複雜感情。在古典文學方面,許多漢詩人寫下了稱揚總督的詩作,也有描寫「內地」觀光遊歷經驗的「東遊」詩作。新文學方面,有不少作品描寫了當時嚴厲執法甚至盛氣凌人的的警察大人,不過也有描述春風化雨的教師、彬彬有禮的平民、溫婉秀麗的女性等。本單元主要分為日治時期臺灣人對於日本官員與庶民的描述以及戰後臺灣作家作品當中對於日本人的書寫。
- 金木善三廊及家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 •若草第一國語講習所生活紀念攝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
總督與警察等在臺官員形象
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官員中,金字塔的最頂端是總督,從初代總督樺山資紀,到末代總督安藤利吉,總共有19位,臺灣漢詩人的作品當中,有不少描摩其勤政愛民、功績卓著等正面形象。至於金字塔底端者,則為民間往往尊稱「大人」的警察,在臺灣民間歌謠中有所描述:「杏仁茶,見著警察酷酷爬,盅仔摃破四五個,警察掠來警察衙,雙腳跪齊齊,大人:後擺不敢賣。」刻畫出日本警察的嚴厲形象;在臺灣新文學作品中,如賴和、楊守愚、陳虛谷、蔡秋桐等的作品當中對此亦皆有所描寫。不過在臺之警察亦出現愛民如子而讓人緬懷的形象,最為人所知者是在嘉義東石富安宮供奉的「義愛公」森川清治郎,另外還有與楊逵結下深刻情誼的入田春彥。
各行各業的庶民形象台北榮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從1895年臺灣改隸之後,除了奉派來臺任職的文武官員之外,也有來臺謀生的一般平民百姓,臺灣文人亦有前往日本「內地」遊歷者,與日本的普通老百姓互動之際,也創作了不少相關的文學作品。日本不僅在西元七世紀就進行了「大化革新」,在十九世紀更推動了「明治維新」,其文明之積累、社會之進步、現代化之程度等,形塑了與臺灣大不相同的社會特質,其人民之整體性格亦與臺灣人有所差異。本單元展出之文本包括漢詩、散文、小說等,各類文本當中所描述的日本人民之形象包括工作勤奮以及親切有禮等,對於日本女性與臺灣女性相異之種種特質更是印象深刻。
-
臺灣戰後文學作品中的日本人
雖然戰後當局透過教育體系以及大眾傳播系統,意圖對臺灣人民重新塑造符合其意識型態的日本人形象,不過一般民眾仍然保有本身對於日本人各種面向的多樣化記憶與想像。在臺灣戰後創作的小說作品當中,出現了一些日本人角色,身份包括商人、警察、軍人、旅人、人類學家等,有的書寫角度較為正面,例如葉石濤散文中和藹親切的日本鄰居、李喬《寒夜三部曲》當中發揮勇武精神的日本軍人、王家祥《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當中認同布農族文化而融入當地部落的森丑之助;有的則帶有批判之意,例如對於日治時期原住民部落中的警察,以及戰後來臺買春的日本男子。
- •臺中州能高郡見晴警察官吏駐在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